English

董庚臣和六十五名下岗职工

1998-05-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马兴宇 我有话说

1994年4月8日,有关领导来到沈阳矿务局本溪职工大学宣布,这所因煤炭行业不景气,导致生源不足和经费短缺的学校马上解体。两个月后,年轻力壮、学历较高的教工,或经组织安排,或自找出路,转到了新的岗位,剩下65名教工只好集体下了岗。这65人中,女性占50多人,近80%年过50,最小的也已42岁。这时,65位员工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时任学校讲师和宣传部长的董庚臣身上。

董庚臣有过下乡、当工人、做记者、进大学等多种经历。当时,局里的矿工报已决定让他去做报社编辑。但是,想着65双信任的眼睛,想到自己是一个党员干部,老董的心软了,他决定留下来和大伙儿共患难。很快,在原学校的破大院里,由他任经理的本溪市宏达开发公司的牌子挂了出来。

牌子好挂,观念难转,公司成立之初这支人马情绪很不稳定,不少人怨气冲天,老董反复给大家鼓劲:“改革要深化,下岗分流这一步非走不可。在调整结构的今天,知识分子下岗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因为我们也是普通的劳动者。”

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的困境中,亟需一个好的项目。教工们献计献策,但都因不切实际或无资金而告吹。后来,一名下岗教师兴办家庭辅导班的经历启发了大家:“我们的劣势是手无分文,但经验丰富的师资不正是我们天赐的优势吗?”于是,老董和员工们发挥自己有校舍、师资强、懂教学管理的优势,办了个私立中学。1994年9月,“本溪市树人学校”正式开学,首批就安排了12名教工上岗。

首战告捷为宏达人壮了胆,他们接着制定了“前院办学,后院办厂”的发展规划。但是,这支以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仍停留在书本上。不久,南方一位“老板”经人介绍委托宏达加工菱镁浴盆并答应包销,宏达从8万块中拿出5万块买了此人提供的凝固剂,60多人没日没夜干了两个月,生产出400多只菱镁浴盆。却不见“老板”现身,一调查,才知对方是个骗子。

“跌倒了不怕,关健是别趴下”,董庚臣和职工们又开始了向商海的冲击。他们从400多个项目中筛选出生产“菱镁复合门”的项目。但生产设备一套少说也得30万元,老董和员工经多方努力,没用一个月,一条投资不足3万元、年产8000镗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了,当年实现产值30万元。

对于这些过去手拿粉笔吃皇粮而今却要赤手空拳闯市场的职工们来说,下岗不仅要过观念关,每个人还要经历从脑力劳动者到体力劳动者的转变。公司上塑钢窗时进了几车玻璃,为了省钱,这些老师们硬是自己肩扛手推卸完了货。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创业,公司的“树人学校”在本溪闯出了牌子,目前已经达到15个班、800多在校生的办学规模,年收入超过百万元;两个工厂年产值由1995年的3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410万元,实现年利润35万元;整个宏达不仅完全安置了65名职工,还为其他单位安排了10多名下岗职工。

董庚臣和他的65名职工,为公司设定的目标是为更多的下岗职工创造就业岗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